陈金伟——宝盈优势产业混合2021年第四季度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绝大部分基于基本面的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要素:估值、景气度、公司质地。对应的是深度价值策略、趋势(产业趋势)投资以及成长投资策略,假设每个投资者总共有 100 分,需要将 100 分分配给这三个要素。极度看重产业趋势的投资者,会把大部分分数给产业趋势,选出来的标的多属于新兴行业;深度 价值投资者会特别看重估值的重要性;成长投资策略会特别强调好生意好公司、长坡厚雪的重要性。从我们的角度,我们愿意把 50 分给好公司,40 分给低估值,10 分给产业趋势。
首先,我们是成长股投资,投资的是扩张的行业和公司,并且我们相信优秀公司的力量,只不过我们对于优秀公司的定义不限于核心资产,所有治理结构完善,对小股东相对友好、在细分行业内具有竞争力,行业天花板没有见顶并且持续扩张的公司都在我们的选股范围中。
其次,我们比较看重估值的重要性,估值的重要性在于即使判断出现失误,损失也是有限的,高估值意味着苛刻的假设,这些假设在长时间看来未必是能够实现的,尤其是时间越长,看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比较看重估值也是认识到自身研究的局限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再次,我们认同产业趋势的价值,产业趋势意味着增量市场空间,在增量市场下,企业更有可能实现扩张避免陷入内卷,但产业趋势确定性不等同于公司的确定性,尤其是确定的产业趋势会带来确定的供给增加,确定的供给增加会冲击现有公司的确定性,因此我们把产业趋势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以上三者是有顺序的,我们的顺序是好公司、低估值、产业趋势,分配权重是 50%、40%、10%。 在 2021 年的新能源和周期行情中,我们时刻反思是否将景气度权重放的太低,没有重配这些景气板块,以至于错过本有机会获取的收益。经过反思后我们觉得一方面我们的方法论没有错,因为我们认为聚焦短期景气变化和跨行业选股是矛盾的,在我们看来聚焦景气投资需要极致聚焦少量赛道,而极致聚焦少量赛道和我们初衷不符。
“基于景气度的基本面趋势投资”无疑是近三年最成功的投资方法,这种 方法是从需求角度先选出景气赛道,再选公司。其假设是只要景气上行,公司业绩就能持续兑现甚至超预期,股价就能持续上行。我们并不怀疑有优秀的投资者能基于此方法阶段性获利,只是我们认为自身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为这种投资方法积聚了大量的边际交易资金,这些边际交易资金更为关注的与其说是景气度,不如说是“赚钱效应”,因此这个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出现其他更景气的板块,有更强的“赚钱效应”,即某一个景气行业的股价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景气度波动,另一方面来自于出现其他更景气的行业,这一现象已经出现在一些热门景气行业。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实际操作难度可能远比看上去难(尤其拉长时间)。因为“最景气”不等同于“景气”,我们如果对某个行业深入研究,相对容易得出“景气”的结论,但是我们要得出“最景气”的结论,需要对所有行业深入研究并时刻做比较。我们在能力、精力以及在相当多行业的研究深度方面都无法胜任这种投资方法。“投资是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这句话是我们非常认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这句话的“业绩”指的是“长期业绩”,而不仅仅是“当期业绩”,如果将这句话中的“业绩”等同于“当期业绩”,就陷入了追逐高频景气度变化,基于当年或者当季度业绩,甚至月度、周度变化的赛跑游戏,边际变好一拥而上,边际变坏一哄而散。
但是我们该反思的是,由于我们学习能力不够强以及思维僵化,对待某些长坡厚雪的新兴行业,我们草率地将股价上行简单归因于短中期景气因素,而忽视了其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这一点实际上是我们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因为如果一个行业的景气上行是长周期的,那么这个变量就是我们可以跟踪和把握的。
我们运气不错,管理的几只产品,2021 年都取得了任期内相对不错的收益,但是我们必须要强调 2021 年两个有利的客观条件:
我们虽然并不想贴上“中小盘”标签,但是我们的选股宽度确实超过市场平均水平。2021 年的市场风格对于我们这种选股范围宽的策略是相对友好的。
我们的总管理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上半年)都是相对可控的,这使得我们对于一些流动性相对差的个股容易进出,也就是说我们有一部分收益是通过交易获取的。
以上两点客观条件,展望未来一年,都是难以复制的(尤其是第二点),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醒投资者降低对我们未来收益的预期。我们 2021 年获取的收益率,无论是从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都是我们自己无法复制的。
规模和收益率的矛盾,在我们这种完全自下而上选股同时又看中估值的策略中显得异常突出,这也是我们 2021 年下半年以来最重点思索的内容,我们有一些心得,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会刻意控制换手率,因为换手率只是结果。但是随着我们的规模扩大,我们将被动降低换手率,我们总结换手原因包括两类:
- 看错标的,认错止损。
- 股价到达目标价,兑现收益。
针对第一种情况,规模扩大意味着认错带来的冲击成本增加,以至于我们需要追求中长期更高的确定性,在之前胜率赔率权重各半的基础上,我们将更向胜率倾斜。我们需要提升“看对的概率”,而不是通过“更多次看对”获取收益。针对第二种情况,我们必然要追求更大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主流赛道的研究,因为大行业产生长线大牛股。
但以上并非意味着我们向指数权重股或“赛道”妥协,我们仍然坚持的是自下而上、淡化赛道的 选股策略。我们认为在目前估值水平下,自下而上选股仍然大有可为,在这个各行各业都充满活力的国家,绝非仅有所谓“核心资产”、“宁指数”或“茅指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在选股流程方面,我们尝试用量化初步辅助选股,但是量化初筛仅仅能解决 10%的问题,解决的是研究线索的发现问题,而且这种量化策略我们也需要动态调整,不存在躺赢策略。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把“翻石头”流程化。在交易策略角度,我们需要更左侧买入和卖出,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耐心以及对于自身判断更大的信心。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这种全市场自下而上选股同时又看中估值的策略,规模的扩大都会无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收益率,这是我们反复向投资者强调的一点。我们只能通过更有效率地“翻石头”来对抗组合的老化。
我们在一季报中提到我们看好“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半年报中提到我们看好科创板创业板中的“真科创”公司,三季报中提到我们最看好“输时间不输钱的方向”。这些方向都在后续得以验证,并给组合贡献了一定回报。展望未来,随着其中一部分股票股价上涨到合理位置,一方面我们仍然看好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公司,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机会。
展望 2022 年,以一年时间维度,我们有以下不严谨的猜想:
主流赛道龙头会有合理收益但仍难有超额收益,中小盘获取超额收益也越来越难。无论对于龙头还是中小盘公司,“简单题目已经做完,只剩下难题”。
如果我们把 A 股比作一张考卷,A 股有四千余家上市公司,相当于四千多道考题,作为公募基金经理,我们的目标是答对其中十几道至上百道题目,而至于做什么题目,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要尽可能做对就好,那么我们会从 简单题开始做,但我们现在的感觉是 “简单题都做完了,只剩下难题”。
举例来说,比如某科技行业,一家公司仅仅需要维持现在增长就可以,而另一家的投资机会来自于新的技术路线,过去我们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技术路线是否能成功,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比如某周期行业,一家是成本曲线最左侧的龙头公司,另一家是成本曲线相对右侧的二线公司,过去在景气周期到来时,我们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后者能否扛过行业低谷,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比如某消费行业,一家具有清晰的护城河,而另一家处在行业格局变化过程中,过去我们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后者的竞争格局长期如何演绎,但是我们完全无需做这个判断。
在以上三组例子中,前者是简单题,而后者是难题。在过去几年,我们更愿意做简单题,因为做简单题获得的分数并不比难题少,而且做对的概率更大。然而近期我们发现简单题越做越少,当然我们做简单题仍然会有收益,但是做简单题得到的奖励比以前要更少。而做难题虽然有可能获得额外的加分,但是做错的话基础分数也拿不到。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市场。
关于大小盘的分化,2021 年以来市场的走向是 2019-2020 年的相反方向,我们仍然维持原来观点,A 股的小盘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站在当前时点展望 2022 年,我们不认为小盘指数还会有很强超额收益,但是我们有一个不严谨的猜想,我们认为或许未来一年,主流赛道大盘龙头作为一个整体都很难有超额收益。我们在观察中发现,2017 年长线资金占比提升以来,长期持有优秀龙头公司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我们也非常认同这种理念,但是不得不 承认的是,当持有这种理念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多以后,我们希望通过投资这些标的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过往,一些周期行业龙头公司,在周期不景气的时候,股价会下跌到非常便宜的价格,而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在景气周期底部,已经证明过自己的优秀龙头公司,相比二三线公司估值都会有非常明显的溢价,这给我们的投资带来极大挑战,因为在以往,由于行业景气度下滑、市场波动或者风格轮动带来的优秀龙头公司股价下跌,是胜率赔率俱佳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现在看来越来越难出现。好的一面是,这些龙头公司估值水平从 2021 年初的完全缺乏吸引力,到现在变得具有一定吸引力,虽然当前估值水平难言低估,但是如果以 1 年或更长时间维度看应该会有合理的回报,对于这类资产,我们保持关注并等待买点,但不是现在。所以我们不得不继续市值下沉策略,试图去寻找一点点超额收益,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方式也不一定有效,甚至可能会被“打脸”。
机会可能来自于市场有偏见的领域,比如地产链条、传媒、计算机、通信 2021 年以来大部分机会来自于“偏见”,比如“消费医药行业的盈利稳定性要超过制造业或者周期行业”,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如果由此推导出“所以制造业或者周期行业没有长期投资机会”,就是偏见。再比如“被反复证明过的优质白马股未来大概率也比中小市值公司整体要更优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如果由此推导出“所以中小市值公司都没有投资价值”,那就成了偏见。作为投资者如果完全没有“偏见”,所有投资机会都想把握,基本上也等于没有“观点;而如果故步自封,将偏见当成唯一真理,则有可能错过本来能抓住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坚持自身理念的同时,也时常反思我们存在哪些偏见。
我们熟悉的主流板块,市场定价相当有效,甚至可以说非常“内卷”,一方面我们对于同行的敬业深表敬佩,一方面又感慨面对如此多勤勉而优秀的同行,认为自己掌握超额认知的想法几乎不太现实。虽然这样的想法在当下机构“以交易为耻,以谈估值为耻”的氛围中有些不合时宜(粗略估计年报中强调看长期空间和长期确定性的基金经理比强调看估值的基金经理多一百倍以上),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基本面研究来把握一部分确定性,但是我们也要尊重未来不确定性的部分,这个时候估值就至关重要。以四季度上涨的“元宇宙”主题为例,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将四季度以来“元宇宙”相关行业的强势表现,仅仅归因于题材炒作,“价值因子失效”是近几年常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认为,价值因子的回归从来不是以价值的名义进行,“元宇宙”这个看似不能马上兑现到当期业绩的主题,恰好串起了一系列长期具有不错增长,但是估值却一直下降的行业和公司,这些公司集中在传媒、计算机以及一些电子行业的细分领域,这些公司或许没有一流的商业模式,但是却一直默默成长不被关注。类似的行业还包括地产链条(包括家居、家电、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中具有成长性的公司)。这些行业因为缺乏“宏大叙事”,难以对当期业绩进行“线性外推”,因而长期被歧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 10 倍市盈率同时还具有一定成长性的冷门行业或冷门公司涨到 15 倍市盈率,时常被认为是“题材炒作”的结果,而一个 100 倍市盈率的热点行业或热点公司涨到 150 倍市盈率,又常常被认为是“价值发现”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偏见意味着机会,偏好意味着风险。
看好新能源对于传统行业的需求重构
新能源是未来若干年的长期机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长期机会不等同于每年必须是涨幅第一的板块。我们更看好新能源对于传统行业的需求重构,这绝不仅仅是高风险偏好下的补涨,相当多的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需求结构,被新能源产业彻彻底底地改变了,而对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环节来说,生产制造端的壁垒或许并没有那么高,我们之前说好公司、低估值、高景气往往难以兼得,而“新能源+”至少在目前估值水平下就是这类三者兼得的投资机会。当然这些公司并非每一个都有价值,甚至不乏蹭热点炒作之徒,我们需要去伪存真。但总体上,这一类公司的胜率和赔率,都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21 年这类机会已经发生在化工、机械、有色金属、电子、传统汽车等细分行业,我们认为这一类机会仍然会层出不穷,但是需要深入挖掘,机会和风险并存,类似机会还有智能汽车对于传统行业的需求重构。
我们需要强调,我们看好某些行业,不代表我们的投资方法是“板块轮动”,我们的配置仍然是相对均衡的,我们坚持的仍然是自下而上“翻石头”的投资方法,我们看好的行业意味着我们认为在这些行业“翻石头”能够比较高效。